视频里,两个画面被粗暴地拼接在一起:左边是国足队长吴曦在越南队横传瞬间的侧身躲避,右边是苏超赛场上球员用脸封堵射门的瞬间。新华社官方抖音账号配文调侃:“这脚优秀的凌空抽射,让这两个球员一个气了一个晚上,一个疼了一个晚上。”最后不忘补刀:“还好发型没乱,但可惜了这个队长袖标。”
这把盐精准地撒在了中国足球未愈的伤口上。
著名足球记者李璇的愤怒几乎要穿透屏幕:“这种视频居然是新华社发的,完全理解不了!”她坦言第一反应是有人伪造了账号,因为国家级通讯社用官方平台公开嘲讽一个为国征战十余年、流过血负过伤的功勋球员,实在颠覆认知。“你可以赞美苏超球员的拼搏,但用贬低吴曦的方式来做对比,传递的是什么价值观?”
更深的痛楚在于,这不是吴曦第一次成为舆论的靶子。当初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“海参事件”,正是国足管理部门要求他配合拍摄的推广视频。但当网络暴力如潮水般涌来,指责他“躲球”“缺乏血性”时,却没有任何官方力量为他挡下明枪暗箭。一个曾为国家队义无反顾的队长,就这样在无人撑腰的沉默中黯然退场。如今,当他已淡出赛场,国家通讯社却又一次将他推向舆论的审判台。
展开剩余56%当职业球员和俱乐部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视频,心里会结起怎样的寒冰?“以后谁还愿意为国家队效力?谁爱踢谁踢吧!”李璇道出了足球从业者的集体心寒。竞技体育需要批评,但绝不应该是国家级媒体带头践踏尊严的羞辱。当讽刺变成一把公共的刀,捅向的不仅是吴曦个人,更是千千万万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的足球人。
面对争议,网友的评论撕开了这场对比的荒谬性:“苏超球员用脸挡球是躲闪不及,吴曦的反应才是人类本能——真正踢过球的都知道,谁会刻意用脸接球?”若真要如此对比,欧洲顶级联赛里同样能找到无数“躲避镜头”。这种选择性展示,无异于用放大镜寻找中国足球的“罪证”。
而最令人忧心的是背后的价值扭曲:难道足球运动需要球员以牺牲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才称得上有血性?当运动的本质从强身健体异化为“拼命才算光荣”,我们是否已背离了体育精神的初心?
风波之下,新华社最终悄然删除了争议视频。但删得掉的数据,删不掉已经造成的伤害。中国足球确实需要批评,但需要的是专业、公正、有建设性的批评,而非国家级媒体带头“玩梗”、博取流量式的践踏。当权威开始娱乐化,尊严便成了第一个牺牲品;当批评沦为羞辱,进步便失去了最后一块基石。 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伤口上的盐,而是医治创伤的手——这双手来自专业的态度,来自善意的监督,更来自每一个真正期待它站起来的人。
发布于:湖北省嘉旺网-个人炒股如何加杠杆投资-在线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之家-萧山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